- · 《北京测绘》数据库收录[08/03]
- · 《北京测绘》栏目设置[08/03]
- · 《北京测绘》刊物宗旨[08/03]
- · 《北京测绘》征稿要求[08/03]
- · 《北京测绘》投稿方式[08/03]
一方水土,养一方创作 ——浅析老舍创作与京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北京城对老舍创作成长的孕育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北京独特的胡同、四合
一、北京城对老舍创作成长的孕育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北京独特的胡同、四合院、大小杂院这样的居住文化,热闹的街市、老字号的商业文化,以及拉洋车的、办丧事、裱糊匠的等等服务行业文化,这些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都在老舍的成长过程中留在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二、老舍文学创作中京味的展露
正如老舍自己所言,“不管我在哪里,我还是拿北京做我小说的背景”。老舍曾经说过:“在抗战前,我已写过八部长篇和几十个短篇,虽然我在天津、济南、青岛和南洋都住过相当的时期,可是这一百几十万字中十之八九是描写北平。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买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地描写他。”
(一)老舍创作中的北京市民形象
提起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市民形象,比如《四世同堂》里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祁家老太爷。他的身上凝聚着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他怯懦地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当日本人打到北京时,在他看来只要准备一些粮食蔬菜,关上自家大门并堵上一个大缸就可以抵御外面的侵略。都快当亡国奴了,他还惦记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决不能忘了礼节!”他奉行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但在被逼到绝境时,也终能勇敢起来捍卫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祁老太爷的形象也反映了北京市民乃至整个民族的“国民性弱点”。
(二)北京特有生活的取材
老舍笔下聚焦北京生活的描写极多,在他创作的长篇小说中,《赵子曰》、《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都以北京为背景,描写北京人的生活。街头巷尾蹲着拉车的人,各种做小买卖的人瞅着来往的路人,妓女、杂耍艺人、巡警、商铺老板、大杂院里的老头、妇女和孩子。这个北京不是红墙黄瓦的紫禁城、伟岸壮阔的城墙楼门,有的只是拐不完的破胡同和快塌下来的烂房子。从赵子曰、老张到骆驼祥子与虎妞,从早年北京茶馆的茶客再到后来的龙须沟的市民,一起过着艰难而有滋有味的北京生活。
(三)北京人心理文化结构的揭示
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了帝撵之下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礼仪,特别不同于有着浓厚商业信息的“上海文化”。北京人讲究体面、礼节、排场,这在《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身上有很好的体现,祁老太爷“自幼长在北京,耳习目染的向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
(四)北京素白浅易的口语
老舍被称为“语言大师”,他从自己最熟悉和最想要反映的北京市民入手,用浅俗平易的口语去传达市井生活的韵味,满满的“京腔京调”。《离婚》中有一段房东马老太太临睡前说的话:“有做不来的活计,拿来我给他们做,带上镜子,粗枝大叶的我还能缝几针呢;反正孩子们也穿不出好来。明天见,上茅房留神点,砖头瓦块的别绊倒,拿个亮,明天见。”这样的言语描写并未减弱作品的文学性,反而更拉近读者,走近北京人。
三、北京生活文化与老舍作品内容的交相辉映
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作品的主人公多是社会下层人民,因此场景的展示一般以中小胡同居多,属于这类的地名有:小羊圈胡同、大院胡同、砖塔胡同、旧鼓楼大街、兵马司胡同、丰盛胡同、龙须沟等等。如小羊圈胡同:1899年2月3日,清末光绪二十五年阴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日子。天快亮时,在一片鞭炮声中,老舍出生在小羊圈胡同。老舍在这条小胡同内,度过了他贫穷、孤寂然而也有快乐与向往的童年与少年时代。他后来曾在多部作品如《小人物自述》《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写到过自己的出生地。他曾这样描述小羊圈胡同:“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像一个葫芦……走了几十步,忽然眼一亮,你看见了葫芦的胸:一个东西有四十步、南北有三十步的圆圈,中间有两棵大槐树,四周有六、七家人家。”
[1]老舍.老舍论创作·三年写作自述[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文章来源:《北京测绘》 网址: http://www.bjchzzs.cn/qikandaodu/2020/0907/417.html
上一篇:明年今日
下一篇:诗人白玛 ——饮水、空气和蔬果:这里有一套